(资料图)
原文: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
天地之间,其犹橐籥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
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批注:
老子在此章第一段阐述万物平等、人人平等的观念。他以人类的视角观天地、观圣人,察觉出天地和圣人的不仁之意,借以此种不仁之意阐述平等之观念。如想成为圣人,成为近道之人,必须有此种观念。
天地的不仁指天地平等的对待万物(依其存在的事物),不会对某个事物有任何偏爱或偏见。但正因如此对人类来说,平等于猫、狗、石头等万物,是对自身的不仁;而圣人的不仁指圣人平等的看待所有人。在圣人眼中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一切人在其眼中都是只是单纯的人而已。没有好人与坏人、贫穷的人与富贵的人、地位高的人与低的人的区别。因此站在人的个体角度而言,将自身与不如自己的人相平等而感到不仁。除此之外,我还在阅读《史记》时看到一种说法:百姓不是指所有人,而是指那些“封王拜相”之人。古时平民是没有姓氏的,只有那些统治者及其因功而被赐姓者才有姓氏。因此,“ 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”这句话还可以理解为圣人将有姓之统治者等同于无姓之平民。
第二段中有一句“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”,其中“虚”是老子提出的很重要的一个概念。其作用于道就是“道冲而用之,或不盈。”;作用与天地就是本章第二段;此外,本书中有许多思想都与之相关。所以明白“虚”的含义是理解《道德经》的一种重要依据。而想要搞明白虚是什么,首先要明白前文,也就是第二章所述的观念、思想,之后再反过头来理解“虚”就容易很多。
虚者,有无之间,相合之处。有无本是相对立的两种概念,但我们之前说过,相矛盾的两种事物必然存在联系,而有无所联系之处就是“虚”,所谓的相反相成。就像此章所言“天地之间,其犹橐籥乎?”其中的“橐籥”就是指古代吹火用的风箱。由种种材料组成的结构是 “有”,因为“有”而突出其内在空虚之处为“无”,此两者作用结合之整体就是虚,缺一不可。
“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“指的绝不是让人不要说话,不要发表自己的意见,而是少说多听,做到言之有物、言之有序、言之有理。如若不然,不但违背了人的生理构造,也摒弃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所用的最广泛、最有力的方式;在与人交流时该发表自己的意见、观点时就要说,但不要因为争强好胜而说些自己没有深入了解的事物,不然必会被人抓住话柄,而落得灰头土脸的境地;也不要沉默不语,因为一言不发会让人觉得孤僻,也会失去一个学习的机会。应该在自己不理解对方的观点时,适时的提出疑问。所以与人交流时找到平衡点很重要,这样即不会露怯,也不会让人觉得孤僻。
关键词:
X 关闭
X 关闭